魅力石门凳 最美中国村

2023-04-14 16:00郧阳网

石门凳村位于白桑关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约3公里,209国道与呼北高速穿村而过。全村版图面积9.3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有276户918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石门凳村干群齐心协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区域特色,围绕“党建引领抓基础,创新方式促治理,特色产业提收入”工作思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石门凳村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强党建之基,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政治提升。石门凳村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村“两委”集中研判部署,明确整治思路,开展“党员先锋行”活动,党员带头捡垃圾、扫马路、清河道、治污水,广泛宣传动员,形成了良好的模范带头效应。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聘用专职公益性岗位2人,建立起12人志愿保洁队伍,投放垃圾转运箱8个,分类垃圾桶30个,发动群众参与200余人,动用清运车20余辆,清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50余吨,做到了整治全面、彻底。

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参与。按照“摆整齐、扫干净、无污水、多植绿”的要求,组织在家群众清理房前屋后垃圾、腐土,规范柴草摆放,对禽畜进行圈养,打扫厅堂院内卫生,在房前屋后进行植树、栽花,禁止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全村在家农户100余户,房前屋后环境状况整体改观。

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响应、热情高涨,大家纷纷在微信工作群晒工作、亮成效,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每月开展一次“文明农户”评比活动,促使各家各户学典型争先进,不断增强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石门凳村村规民约》,引导全体村民树立环保意识,形成人居环境共治共享的良好风气。

二、创新治理模式,打造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石门凳村综合利用多种方式,统筹调动多方面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特色乡村治理体系。

树立乡村治理新理念。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全面推进村级民主决策,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全面推进村级民主管理,把日常村务的参与权交给村民;全面推进村级民主监督,把对村干部的评议权和村务的知情权交给村民。

培育乡村治理新思维。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完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措施,邀请镇司法所同志定期到村开展普法活动,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建立法治文化阵地,统筹运用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农家书屋、文艺演出等形式,为群众搭建有效学法平台。组织编写、创作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打造乡村治理新乡风。融入德治理念,表率孝敬父母、培养子女、邻里和睦等先进典型,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的基础上,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乡村治理系统。  

三、优化结构,多方联动促进产业振兴。积极探索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三者联动共生共荣的模式,立足村级资源优势,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茶叶、香菇、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深入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产业布局,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2022年对原有的香菇基地提档扩建,新建标准化“三位一体”香菇种植基地,发展香菇10万棒,带动50余人在基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发展特色农产业。立足雷峰垭山麓和高源水库形成的小气候带条件,探索高山绿茶产业发展路径,2022年在原有60亩茶园的基础上新发展茶叶200亩,按照规范化茶园建设要求,精细化管理,目前已初见成效,村集体经济年增加5万元以上,可带动6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创新落实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村集体牵头、合作社引领、产业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集中土地、劳动力、资金、管理水平等发展要素,达到共同发展、欣欣向荣的效果。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分红、基地务工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增收,在有力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联农带农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达到户有增收渠道、村有主导产业的良好成效。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