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湖北宜昌财政推进山水工程项目建设见闻

2023-12-05 15:01中国财经报客户端

初冬的宜昌,长江两岸依然景色如画,不时传出游人的欢声笑语。

湖北宜昌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对流域水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围江”威胁长江生态安全、长江岸线粗放利用等突出问题,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宜昌积极推进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布局6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全力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治污环境美

金湖位于宜昌市枝江市,距枝江主城区仅3.5公里,与长江联通,水面面积达8300余亩,从空中俯瞰,其形宛如一条灵动的金鱼,故名“金湖”。

“过去金湖周围到处都是蚊蝇,脏、乱、臭。由于沿湖布设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鱼塘,投肥养殖,水也变成了黑的,水质很差。”枝江市问安镇龚桥村村民胡耀新告诉记者。

枝江市山水办负责人周东海介绍,枝江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契机,将金湖生态治理作为修复长江生态的重要抓手,通过退渔还湖、清污截污、种植水生植物、建设生态护坡、划定保护红线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金湖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对金湖流域上游106平方公里的土地实施生态治理——铺设47公里截污管网、新建2个污水处理厂、关停流域沿线畜禽养殖场、搬迁涉污企业、拆除违章建筑、全面推进农庄“厕所革命”、修复金湖上游前置湿地255亩,确保上游清水达标入湖,截断污染源。

为了确保金湖湿地水质改善,枝江一方面建设生态缓冲工程,在滨水区种植沉水、浮叶、挺水等植物,去除硬质岸线护坡,采用石笼、杉木桩等生态建材护岸基底,恢复自然驳岸17公里;另一方面,开展水质提升工程,采取“水生植被重建”净化水质技术,重建湖泊水体水生植被群落,恢复金湖“水下森林”生态系统。此外,建设智慧金湖工程,实施闸坝运行自动化改造,搭建智慧管理应用平台,建立19处金湖流域固定监测点、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方位提升金湖智慧监管能力。

资金投入必不可少。“金湖是枝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的重要一环。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创新投入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对金湖进行修复。”枝江市财政局局长张俊普告诉记者。

枝江市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采取BOT、EPC等模式筹措资金,最终实际到位资金12.74亿元,其中,企业筹资6.1亿元、中央和省级拨付3.4亿元、本级财政安排3.24亿元。

随着工程实施,金湖面貌焕然一新,水质稳步提升至Ⅳ类,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Ⅲ类,湖泊水体透明度也由30厘米提高到90厘米以上,初步形成了健康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另外,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动物选择在金湖安家,金湖湿地已然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候鸟驿站、鸟类天堂。

“现在金湖环境变好了,好多鸟来做窝。最神奇的是,有一次在湖里划船,一条鱼竟然跳进了船里。如果你们在荷花盛开的时候来,就能看见更美的景色了。”胡耀新兴奋地告诉记者。

今年10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位列其中。

破解“化工围江”困局

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和水运优势,磷化工企业以及与磷化工上、中、下游产业链相关的化工企业沿江勃然兴起。这些产业一度贡献了宜昌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却也使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境,给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化工围江”困局。一方面,推进化工企业“入园”,建成宜都化工园和枝江姚家港化工园两大工业园区,引导并督促化工企业入园生产;另一方面,把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作为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彻底摒弃以要素投入为主的老路,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支持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宜昌按照‘财政补助+基金扶持+绿色债券+金融支持’的模式,缓解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压力。近年来,省、市财政分别拿出6亿元、5亿元支持‘关改搬转’;针对化工行业设立4只子基金,额度达到30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行绿色债券。此外,组建金融应急中心,为化工企业协调贷款180亿元,用于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宜昌市财政局局长柳兵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12月底,累计“关改搬转治绿”化工企业数量达134个,整治非法码头216处,修复长江岸线102公里。

如今,在宜昌市城区段长江岸边,每天来这里游玩、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家住附近的王先生告诉记者:“附近居民每天都来遛遛弯、健健身,累了就坐下观景、休息。时不时还能看到江豚出没,环境真的好了!”

打造长江岸线生态廊道

过去,长江岸线枝江段长期存在建设非法码头、砂石厂乱占乱堆等岸线保护隐患,污水无序排放、沿江住户私搭乱建等问题突出,这些都成了美丽长江的“生态伤疤”。对此,枝江市加快推进长江岸线生态廊道建设,力争早日实现“一江清水出枝江,两岸绿林映长江”的美好愿景。

据周东海介绍,枝江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水资源、完善水工程、改善水环境。

给生态岸线做“减法”。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留绿、补绿长江岸线。大力开展非法码头治理,码头数量由39处归并为25处。按照“治水、治岸、治域”的思路,建立市、镇、村三级河湖库渠长责任制,完成河道“清四乱”整改清单37项。削减沿岸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治理沿岸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拆除禁养区养殖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给生态岸线做“加法”。通过沿江大规模增绿、高品质植绿、抢救性复绿,在沿江地区建设层次分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效益多元的生态廊道。

给生态岸线做“乘法”。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生态修复新格局。其中包括:综合制定全域性水生态治理综合规划,建立各部门联建联防联控机制,对截污治污、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岸线非法整治、沿江绿化等进行源头管控和综合治理;拓展岸线绿色空间,以生态治理促进沿江片区、滨江城区环境提质升级等工程。

现在的长江岸线枝江段不仅仅是普通的旅游景点,还新添了一处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江豚观赏平台。“这里原是宜昌王家河油库码头,由于码头所在地属于中华鲟保护区,因此前年春天码头被拆除改造成了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来的人真不少。”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

多元化资金支撑项目开展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血液”。为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宜昌市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创新投入方式,“多条腿走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试点项目资金有保障。

“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总投资10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省级配套24亿元、市级配套29亿元、社会资本投入30亿元,试点设置了24项绩效指标,每项指标逐一分解到63个试点项目。目前,绩效指标全部完成,项目基本完工,正在准备验收。” 宜昌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爱平告诉记者。

具体来讲,一是用好财政资金。一方面,用好中央奖补资金,强化资金使用方的主体责任,强化支出责任;中央奖补资金根据绩效目标和项目成熟度统筹安排,资金的拨付与项目建设进度、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另一方面,积极与省直相关部门全面对接,争取配套资金。同时,宜昌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将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深化与三峡集团等央企合作,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吸引“市场的钱”办“宜昌的事”。

三是发行绿色债券。宜昌结合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际需求,积极创新债券品种,建立债券有效融资储备资源库;围绕长江大保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积极谋划发行企业债券。截至目前,宜昌市共获批3只共计50亿元绿色债券基金,投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四是借力民间资本。督促企业履职生态修复,减轻政府层面资金投入压力,保障生态修复绩效要求和建设进度。

从截断上游污染源病根,到破解“化工围江”,再到推进岸线复绿,宜昌以山水工程为载体,找到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契合点。今后,宜昌将持续释放山水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拓宽山水工程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本报记者:郭尽美 通讯员:刘先华 胡华)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