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2024-04-09 15:10金南漳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南漳县财政局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倾心倾力向上争资争项,充分融入共同缔造理念,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31个和美乡村试点村,其中20个村荣获“全省典型示范村”,为推进全县和美乡村建设发挥出示范作用。

一、坚持全盘“共谋”,统筹规划“一盘棋”

统筹规划。按照全县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统筹各个村落发展现状、群众基础、班子战斗力和规划布局等要素,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由点连片”,武镇和美乡村示范片正在推进之中。

统筹资金。全县和美乡村试点村总投资3.4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奖补85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3520万元,统筹整合部门资金1.79亿元,吸收社会资本投入4100万元,直接受益群众62974人。1个示范片总投资4.9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奖补资金4000万元,县级配套1000万元,拟统筹整合其他资金4.4亿元,充分发挥出资金的“母”作用。

统筹资源。统筹各领域、各部门资源要素和政策措施,引导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优质资源向片区集聚。同时,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不断增强片区发展活力及建设内涵。

二、坚持全链“共享”,壮大产业“一条龙”

因地制宜兴产业。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围绕试点村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原有产业优势等,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可辐射带动的村级产业,达到村民同链共富。峡口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做大做强柑橘产业,现已建成6个打蜡厂、2个包装厂、8条清洗分级自动化生产线,形成了种植、加工、包装、外销一条龙的产业链。

盘活资源育产业。通过“流转土地、乡贤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共发展。每个试点村都有1-3个特色产业,如峡口的“橘”、周湾村的“茶”、双坪的“菌”、漫云的“瓜”等等,既打牢生态的“绿底子”,又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农旅融合活产业。双坪、花庄、陆坪村分别依托十姑洞、八渡河、春秋寨旅游景区,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周湾、向家湾、榆树岭分别形成“茶旅、菊旅、桃旅”等融合产业,成为网红的“打卡地”和“促销点”。

三、坚持全员“共建”,激发群众“一条心”

广聚民意共操大家心。通过屋场会、党群代表会等途径,与村民“同坐一条凳,共商大家事”。引导村民从“观望”转向“关注”,把“村民怎么想”变成“村里怎么做”。赵家营村针对农机具乱停乱放的现实问题,召集村民共同出点子,随后建起一个容纳150个车位的集中停放点。一举成为《房前屋后事,大家商量办》的样板。

汇聚民力共建自家园。建设和美乡村,重在整治环境,更要让居民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新集村冲口子边缘一角,特别“脏乱差”。在动员环境整治中,财政部门和村“两秉”苦口婆心做工作,让居民感觉到“我不拆迁,有失体面”。9户居民主动拆除15间牛栏猪圈、茅屋鸡棚,从而变成“洁绿美”式的花园。

凝聚民心共管村内事。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做到“各户自扫门前雪”,还要“管好他人瓦上霜”。特别是涉及到修路、建园等占地问题,要善于引导。彭家营村民汪会林,主动捐出8分地的菜园子,并参与修建“公共花园”。新集村民秦华自愿捐出3个石头用作公园石雕,价值上万。陈家榜村低保户胡光国,每年主动对村道清扫百次以上,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

四、坚持全域“共造”,古色新派“一体化”

加大乡土物件的利用率。引导村民捐赠闲置的犁耙等老农具建立“农耕博物馆”;将石磨、水车等旧物件布置成“风情景观”;让老物件派上新用场。

把握建筑风貌的多样性。按照“宜古则古,宜新则新”的风格,对民居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主打出甘溪“仿古一条街”,恢复“九佬十八匠”和赵家营“现代民居,整齐划一”等不同特色。

打造村庄居所的公园化。从乡村聚落、民居、庭院及田园“四个空间”维度塑造乡村特色,构建富有历史记忆与诗情画意的地域场所。每个和美乡村都修建“娱乐广场”“观光亭廊”“休闲花园”。“书香新集”“茶乡周湾”“橘乡峡口”等公园化景观各具特色,皆为亮点。

五、坚持全面“共融”,增添和美“一抹红”

传承历史文化。指导赵家营的“农耕文化”,新集的“耕读文化”,冯家湾的“民居文化”,漫云的“红色文化”,周湾的“茶廉文化”,彭家营的“孝文化”等文化品牌,体现出鲜明的“荆楚派·南漳味”。

传导文明新风。将国学经典《道德经》《弟子规》《三字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规民约》《乡风民俗》等,制作“文化墙”“政策宣传墙”“文明新风墙”,处处传递着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传扬乡贤名人。做实和美乡村建设的“里子”,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评选活动。全家湾、九龙观等村评选“星级文明户”和新集村评选“最美新集人”“乡贤能人”被“捧若明星”,起到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