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建设

2021-10-19 14:32财政部门户网

一、突出组织管理,创新运行机制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创新型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推进云梦创新型县建设工作的实施,协调解决创新型县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牵头成立“产业创新引领”“企业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惠民为民”“体制机制创新”7个专项行动组,研究制定本领域相关工作路线图、时间表、行动方案,并协调推进相关创新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按季度进行实地督察,推进工作落实。强化运行机制,创新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专家咨询机制、目标考核制度、常态化督查机制等,增强担当意识,细化任务分解,压实目标责任,督导各部门、各乡镇、各园区加强协同,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创新型县工作开展,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二、突出配套政策,落实保障措施

出台云梦县创新型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加快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提升孵化器功能、加快众创空间发展等的细化措施,完善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培养的鼓励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云梦县创新型县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统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下,鼓励当地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的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资金投入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全面保障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发展。营造创新氛围,构建立体化的宣传体系,充分利用“云梦网”和“科技支撑经济”QQ群等各类新媒体宣传渠道,开辟创新创业专栏专题,宣传全省创新型县建设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举办讲座宣传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突出产业引领,壮大创新动能

一是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根据云梦县现阶段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结构、产业布局特点,依托龙头企业,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创新”的方针,抢抓机遇,优链补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实现云梦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由小规模分散型向大规模集约型发展,加快确立高新产业的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在中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二是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实施“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战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动力,着力依附武汉对其进行承接和配套,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盐化工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特色产业向着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逐步打造全省重要的优势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盐化工产业产值达到8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特色产业达130家,建成全国有影响的皮草生产出口基地、全省重要的森工产业基地,打造全省最大的厨卫小家电制造基地。三是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壮大农业板块基地,大力实施“粮安工程”,推进优质粮油、名特蔬菜、名优畜牧、特色水产发展,力争到2022年,全县畜牧业模式化养殖比重达到92%以上,全县特色水产放养面积与产量占总放养水面和总产量的比重均达到85%以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湖北九三零农牧、天一牧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十月生态农业、众兴菌业等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推动粮油、畜禽、蔬菜加工业发展,重点支持上海绿享食品、楚河食品、正和米业、天兴米业等加工企业扩能改造,进一步扩大新、特产品的生产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旅游、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电子商务、文体文化等新兴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形成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双业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突出企业主体,激发创造活力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技改扩能和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聚焦主业实行专班服务、跟踪培育,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到2022年,全县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建成税收过亿元企业2~3家,挺起工业强县的“龙头”。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引领,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奖励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政策措施,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等予以优先支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现有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与政策落实高度衔接,切实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尽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2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0家以上。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坚持“专精特新”方向,建立健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全力推进“小进规”。到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0家以上。四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计划。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贯标、评议、导航、运营等工作,加大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力度。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430件,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0件。

五、突出创新载体,打造“三创”高地

一是提档升级创新园区。加快建设云梦经济开发区和隔蒲潭工业园、倒店农产品加工园、汉宜工业园“一区三园”,引导科技资源向“一区三园”和乡镇工业园倾斜,搭建政企银资对接平台,加大“一区三园”和乡镇工业园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孝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着力打造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高地。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整合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打造具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孵化、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公共技术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占比达50%。三是加快布局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布局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推动筑梦之星众创空间、众盈天成孵化器做大做强,推动形成从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到产业园的梯次孵化体系。到2022年,众创空间达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家。大力支持云梦“农创天下”国家级星创天地建设,不断提升发展质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到2022年,全县星创天地达20家。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到2022年,全县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达3家。

六、突出科技惠民,增进民生福祉

深化社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综合治理等民生领域持续注入科技要素,加强民生科技工程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持续完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大重点行业废物循环利用、水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三高产业升级改造等关键性技术应用,做好污水处理和污水管网建设,做好废弃物清洁生产改造,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加快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临床应用,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诊疗等健康服务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健康云梦建设。扎实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应用“互联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七、突出资源聚集,构筑创新磁场

一是引导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深入落实“我选湖北·就业云梦”等人才计划,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到云梦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通过政府资助、担保贷款、资金奖励等方式给予资助和扶持,着力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农民工返乡支持计划加强本土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研究院、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聚集高层次人才。建立完善人才住房保障、税收、保险、医疗、政府奖励等配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创业人才生活补贴、租房补贴、场地租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类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二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增加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助保贷、政银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特色金融产品,支持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构建多元化普惠供给金融体系。力争到2022年,市级以上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引入总额达到2亿元。三是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力度,为产学研合作深入持久开展提供助力。大力推进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速成果精准对接和转化。积极对接省市“科惠网”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绿色通道”,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到2022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6亿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